首页 | 供求信息 | 新闻资讯 | 土地挂牌 | 矿权挂牌 | 土地问答 | 土地贴贴 | 视频新闻 | 图片新闻
当前位置:土地资源网 > 政策法规
中共龙岩市委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www.tudizy.com 来源:闽西日报 时间:2012-05-14 01:32:50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省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八届五次全会和市委三届五次全会的部署,围绕在“两个先行区”建设中求先行当前锋,加快建设生态型经济枢纽和海西重要增长极,坚持“四个重在”,推进“四求先行”,把建设海西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进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生态型经济枢纽和海西重要增长极、加快建设“两个先行区”融合在一起,用发展的实效为解决“三农”问题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农业基础地位。持续强农惠农政策,加大支持保护农业力度,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坚持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权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农民意愿,着力解决农民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农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

  坚持推进改革创新。增强“求先行、当前锋”意识,大胆探索,有效运作,破解农村发展难题,创新农村发展模式,以规模化、工厂化、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工业化、城镇化、制度化改造农村,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顺应农民群众迫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愿望,推动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和集聚,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转移支付的力度,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实现城乡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基层政权、党员队伍、基层干部队伍和党风廉政建设,完善党管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三)目标任务

  到2020年,我市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

  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完善,农村要素市场逐步形成,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配置趋向均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现代农业体系初步建成。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态特色优势凸显,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显著改善,农业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基本实现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

  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消费结构更加合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绝对贫困基本消除,生活宽裕安康。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重点区域得到有效整治,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和生猪标准化生产工程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二、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创新

  (一)稳定完善农村发展基本制度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流转的土地不得改变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进一步做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鼓励支持农户合作,推动家庭经营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转变,统一经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服务体系。

  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中央制定的各项土地政策,建立基本农田保护与补偿机制,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落实农村宅基地制度规定,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出台宅基地置换政策。完善征地补偿机制,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按照同地同价原则及时足额给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落实并完善被征地农民保障政策,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的,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落实中央、省强农惠农政策,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市、县两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财政当年增收部分划出10%以上用于农业;大幅度增加对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每年从政府土地出让金收益中提取15%以上用于农田基本建设及提高耕地质量;增加革命基点村、边远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库区移民安置点、自然保护区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城市维护建设税用于乡村规划、村庄整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健全农业补贴和农业资源环境补偿制度。进一步整合各项支农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创新财政支农方式,综合运用财政贴息、以物代资、以奖代补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

  完善农村民主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扩大农民在县乡人大代表中的比例。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到2012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增强基层财力,积极稳妥化解乡村债务。总结提升村务民主听证经验,全面推行村务决策听证和“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探索建立村户代表会议、民主联席会议制度,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二)加快建立农村发展新型制度

  建立城乡统筹发展制度。编制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集中资源、集约投入,由市、县、乡各统筹规划建设一批示范中心村镇,促进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加快村镇建设规模化;落实保护进城务工人员权益和户籍制度改革的各项政策,推动进城农民向市民身份转变;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使农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引导城市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充分利用低坡山地,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增强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促进农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强市、县农村劳务开发和乡镇、村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服务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有序外出就业和返乡创业。

  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加大金融机构支持农村改革发展的力度。坚持农业银行为农服务的方向,稳定和发展农村服务网络;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扩大邮政储蓄银行涉农业务范围。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改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稳定县(市、区)社法人治理地位,积极探索有利于提高县域农村信用社经营活力的行业管理新模式。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商业银行在农村出资设立专门提供贷款服务的贷款公司,鼓励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到县域设立机构和开展业务;推动有条件的县(市、区)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推动有条件的乡镇组建村镇银行,加快组建漳平永福村镇银行。发展农村信贷担保机构。2009年力争每个县(市、区)成立一家以上农业担保公司,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推进林权证抵押贷款,加快形成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允许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

  建立农业农村保险体系。总结提升农房统保经验,完善农村公众责任险、新农合补充医疗保险、森林火灾保险。探索建立政策性支持、商业化补充相结合的农村保险新模式。开展水稻种植保险试点;积极开展生猪、烤烟等重点农产品和规模农业的生产保险,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三)创新农村发展机制

  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创新合作经营机制。引导、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建立利益紧密联结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引导支持农民创办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户参与专业合作覆盖面。创新水利经营管护机制。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鼓励、支持农民自建水利协会,加强以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建工程统一管护,建立管护长效机制。

  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委托代理、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在资金、项目、信贷、保险、服务等方面大力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在土地流转的重点乡镇,依托现有的“三农”服务中心,开展土地流转服务,向上链接到县,向下链接到村。同时,县(市、区)、乡镇两级逐步建立完善土地流转信息库。市、县两级财政应积极扶持耕地流转示范片建设。到2010年全市耕地流转面积达到40万亩以上,占耕地总面积的20%。

  创新林业发展机制。深化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全面推进林地、林权流转、经营形式、林木采伐、资源保护、投融资体制等配套改革。推进国有林场、采育场改革。转变林业资源经营方式,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引进战略投资者,对林业资源进行整合重组,积极推动林业企业上市,促进林业产业做大做强。

  创新农村工作机制。推进基层工作制度化。坚持和完善党员干部驻村任职工作制度,推动乡镇干部挂点包村转为驻村工作,加大下派村支书工作力度,推动驻点村加快发展;选派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担任科技特派员,鼓励科技特派员通过资金、技术入股和技术承包等形式与当地企业、专业大户、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乡村从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创新农村公共服务机制。整合基层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等公共服务资源,积极推进乡镇“三农”服务中心建设;继续加强农村“六大员”队伍建设,完善农村“六大员”管理机制,健全县、乡(镇)、村三级“三农”服务体系。健全激励机制。创新基层农业科技人员职称评定机制,增加基层推广类技术职称职数,完善“六大员”选聘、培训、考核和激励机制,逐步提高津贴补贴标准。

  创新新农村建设机制。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支持政策和挂钩帮扶机制,统筹各类建设项目,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优化人居环境、创建和谐村镇。发动社会广泛参与。实施结对帮扶,组织城乡互动、文明共建、村居结对、农民互助、村企联建,构建现代生产要素和先进管理经验输入农村的通道。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全面发动、精心组织农民,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村级组建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在促进生产、维护稳定、卫生保洁、公共设施管护等方面发挥作用。重抓典型示范。总结推广洋畲等一批典型经验,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综合推进实验区、综合示范村、村庄整理试点村、“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示范村的先行先试,形成一批一产带动型、工业主导型、商贸物流型、乡村旅游型和综合推进型等多种模式的新农村建设典型样板,带动各地新农村建设,培育海西新农村建设品牌。

  三、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一)稳定粮食生产。认真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50万亩以上,总产保持在90万吨以上。加快土地流转,建立健全耕地抛荒约束机制,有效遏制耕地抛荒;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强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控制,继续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认真落实中央、省扶持粮食生产政策,改进种粮补贴发放方式,谁种补谁、多种多补、不种不补。鼓励发展粮食规模经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在主产区建立丰产示范片10万亩以上。加强地力培养,到2010年种植紫云英20万亩以上。

  (二)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加快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建设。大力推进产值“破百亿元”农业产业。畜牧业2009年“破百”。畜牧业实行“限量、提质、增效”发展。推广无公害生态养殖,实施生猪标准化工程,确保2009年完成十五个重点乡镇生猪污染综合整治工作,2010年完成900家生猪标准化养殖场改造提升;培育壮大上杭槐猪、长汀河田鸡、连城白鸭、龙岩山麻鸭等地方特色畜禽产业;推进森宝生态养殖示范园及产业链项目建设,重点推进森宝冷鲜肉项目达产和年屠宰加工3600万羽肉鸡生产线扩建项目建设。新罗区争创海西生态养殖示范区。农产品加工业2010年“破百”。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园区,引导加工企业向园区聚集;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到2010年培育年产值超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10家,其中产值超5亿元5家、超10亿元1—2家。发展现代林业。重点加强林业资源培育,两年内新增造林5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8%以上;突出竹业规模发展,继续实施百村竹业工程,到2010年全市竹林面积达300万亩,其中丰产竹林150万亩;做大做强花卉业,加快杜鹃花、兰花、野生花卉等三条花卉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油茶种植和加工,培育绿色油茶产业。发展特色种植业。重点发展优质高山茶、早(迟)熟优质水果、反季节蔬菜、菌草栽培食用菌等产业。继续实施优质高山茶工程,建设漳平水仙茶、高山乌龙茶、武平绿茶等茶叶基地,提高设施化栽培水平;推动水果、蔬菜、食用菌规模化种植、工厂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武平食用菌创业园。稳定烟叶生产,注重提高品质。发展水产养殖业。大力发展健康水产养殖业,实施棉花滩库区等大水面渔业规范开发,推广名特优水产优良品种养殖。发展乡村旅游业。加快一批乡村旅游景点建设。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科学开发龙湖旅游,推进漳平永福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区申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环境优美乡镇和连城培田古民居景区、新罗天宫山景区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工作,上杭古田镇、步云乡和新罗洋畲村、云顶茶园争创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力争到2010年每个县有1个国家级或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以上国家级或省级旅游名镇名村。

  (三)培育农业产业产品品牌。制定《龙岩市农业品牌发展规划》,推动农业品牌创建提升。打造一批产业品牌。重点推进“大陆阿里山”品牌、畜牧业品牌和茶产业品牌建设,力争通过三至五年努力,把“大陆阿里山”品牌打造成全国性特色品牌,把龙岩建设成为海西生态畜牧业强市和中国南方最大的生态肉类食品加工基地。提升一批产品品牌。争创一批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和集体商标、国家地理保护标志。培育森宝等成为国际性品牌;提升远山农业、梅花山农业、连城红心地瓜干、龙岩咸酥花生、永福高山茶、永福杜鹃花等成为国家级品牌;培育闽林牌马尾松良种、漳平水仙茶、武平绿茶、连城兰花、武平海西红、上杭青梅、永定红柿、新罗渝家仔食品、长汀杨梅等成为全省知名品牌。

  (四)着力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开展务农、务工、创业三大培训。加强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继续实施农民技术员“绿色证书”培训和茶产业、竹产业、油茶产业、生猪标准化等培训项目;开展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培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开展“阳光工程”培训。

  (五)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支持森宝等龙头企业创建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永定建立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借鉴工业园区建设经验,加快农业现代园区建设。推广农业“五新”技术,加快主要农作物、林竹、畜禽优良品种的更新换代和普及;引进、示范和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技术,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和节粮型畜牧业,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重抓水稻生产机械化,2009年建立20个示范点,实现机械收割面积10万亩以上。充分利用“6·18”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农业技术成果与企业、农户对接。加强土肥监测、苗情监测和病虫监测体系建设,在全市建立各类监测点30个以上,到2010年测土配方施肥达100万亩以上。

  (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加快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力争2009年市农产品检测中心通过计量认证。支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七)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整合各类农田基本建设项目,整村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建后管护机制,通过三至五年努力,完成143万亩农田基本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建设一批水利工程,重点推进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山地水利、大中型灌区节水、中央苏区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和新罗何家陂、永定菽雅、长汀荣丰、连城外洞等小(一)型以上水库项目建设;加快汀江防洪三期工程建设;2010年完成九龙江北溪(龙岩段)防洪二期工程建设;2010年完成128座水库除险加固。

  (八)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加强基层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基础建设,确保必要的体系建设经费,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仪器设备和试验示范基地。探索建立更有效的乡镇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管理机制。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三电合一”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完善“969155”农业服务热线、“96355”林业服务热线建设,发挥供销社农村社会化服务信息网作用,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乡、村农产品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建设,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和现代农村新型流通网络建设。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引导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到2010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00个,每个县培育10个典型示范社。

  (九)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总结提升“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的防汛指挥体系,完善“视频到乡、视听到村”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完善防洪、防森林火灾预案,将预案进一步延伸到所有自然村和矿井。完善灾害性天气预警技术平台和人工影响天气服务系统建设。加快地质灾害、地震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实施水文危旧站网改造工程。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农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重点林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加强森林武警部队建设。

  (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提高农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引导外商投资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山海协作,吸引更多的市外大型企业来龙岩建立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重点推进龙台农业交流合作。加快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扶持创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创业园高山茶产业发展,2010年高山茶种植面积达10万亩;积极申办2010年海峡两岸茶博会。经过三至五年努力,使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在两岸农业交流合作等方面走在全国台湾农民创业园前列。积极推进上杭古田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园区和其它县(市、区)两岸农业合作园区建设。

  四、加快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

  (一)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2010年全面实现“双高普九”目标。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新罗区于2010年,漳平市、永定县于2012年,上杭、武平、长汀、连城县于2015年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有关政策;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老年教育、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改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科学稳妥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宿舍建设工程,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农村中小学合格校建设,实现“四有”目标。整合县域各类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资源,建立县级职教中心,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依法保障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改善工作条件,落实农村教职工养老、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政策;建立和完善城乡学校对口帮扶机制。增强高校为农村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

  (二)加快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坚持政府主导,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重点推进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建设,继续实施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加强农村药品配送和监管。发展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健全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保健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和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费免疫范围,逐步推行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定向免费培养培训农村卫生人才,确保每个建制村至少有1名中专以上学历乡村医生,逐步提高乡村医生补贴。继续实行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制度,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到农村服务。加强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建立健全农村计划生育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长效工作机制,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政策,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

  (三)推动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和文艺团体建设。2012年基本实现乡镇有达标综合文化站;2015年基本实现村村有文化活动中心;加快配置农村电影放映流动车和数字化放映设备,到2010年实现建制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目标;推广农民之家、农家书屋或读书社、巾帼文化中心户,到2012年实现村村建有农家书屋或读书社;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树立文化生态保护的理念,在新村规划建设中,加强农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工作,培植一批富有闽西特色的山歌演唱、汉剧、木偶、采茶扑蝶、十番乐队等民间文艺团体,创作一批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化闽西千里文明长廊创建,扎实抓好16类167个示范点的提升工作;开展“魅力乡村”、“特色乡村”和“文明生态村”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广城乡共建、军民共建、村企联建等有效做法,三年内在全市培育100个共建示范点;启动中央文明委援建的上杭、连城宣传文化中心项目建设;推进团中央援建的武平“光华图书工程”和省新华集团援建武平的“新华阅览室”项目建设。加强农村体育事业。建立健全农民体育协会,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到2020年村村建有公共体育健身设施。

  (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坚持大病住院保障为主,兼顾门诊医疗保障,继续探索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管理体系,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健全农村养老制度。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办法,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逐步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全面落实五保供养政策,确保供养水平达到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统筹规划和实施“霞光计划”,加大农村敬老院建设力度,2010年全市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30%以上。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农村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农村老龄服务和残疾人事业。完善农民保障制度。健全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扩大农民工工伤保险;不断提高农村低保标准,促进农村低保与就业、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机衔接;健全农村受灾群众救助制度。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镇和农村新型社区规划编制。到2015年全市所有乡镇、建制村完成建设规划编制。延伸拓展农村“六通”工程建设。推进农村路网建设同县城、中心集镇衔接,向较大自然村伸延,逐步打通农村断头路,大幅度提高建制村通客车率;健全农村公路养护机制。制定新一轮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规划,提高自来水入户率,通过三年努力,完成乡镇和建制村集中供水工程。实施无线数字覆盖工程,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农村能源和电气化县建设。完善农村邮电、通讯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快数字电视网、宽带通信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污染,强化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继续实施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推进村容村貌整治,创造一批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扶持乡、村兴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多渠道筹集垃圾处理费,逐步建立农村环境卫生保洁长效机制,争取到2010年完成80%以上农村垃圾治理任务;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持续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建设,2011年全市户用沼气池总数达10万口以上,居全省领先水平。

  (六)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全面实施农村低收入人口扶贫政策,加大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力度,深入开展“希望工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金秋助学”、“扶贫助学”等扶贫济困活动。继续实施“造福工程”。总结推广长汀县、新罗区白沙镇实施整村搬迁经验,结合中心村镇建设,高标准、规模化建设“造福新村”,到2012年完成20户以下边远自然村及地质灾害中等以上危险程度隐患点的群众8万人整体搬迁。制定城乡饮用水源保护区农民向城镇迁移的补助政策。提升小额信贷扶贫工作水平。做好扶贫机构小额信贷,每年扶持5000户贫困户和低收入群体;拓展扶贫机构与农村信用社联合实施扶贫小额信贷,每年扶持1万户贫困户和低收入群体;开展村级小额信贷试点工作。

  (七)强化农村社会管理。及时排查化解农村矛盾纠纷。拓宽农村社情民意渠道,做好农村信访工作,建立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配合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深化农村各项平安创建工作,实施“平安农村留守人员保护工程”,继续抓好“四区一线”平安建设,推进城乡结合部、边远乡村平安创建工作,扩大平安建设覆盖面。整合基层综治维稳力量。加强政法基层单位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乡镇综治服务中心、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农村警务室和专职治安巡防队伍,规范村级综治协管员、平安中心户长队伍建设,构建维护稳定工作平台。加强农村治安管理。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坚决取缔邪教和非法组织,铲除一切危害农村社会治安稳定黑恶势力。强化农村安全生产监管。深化农村安全生产整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农村道路安全、消防安全和农资市场监管工作。确保农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保持在95%以上。

  五、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一)完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按照责随职走的要求,落实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责任。坚持和完善党政领导联系挂钩农村工作等制度,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等方面体现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加强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建设,强化综合协调职能。完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把粮食生产、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耕地保护、农田基本建设、人口计生、环境治理、和谐稳定等重点工作作为考核县乡领导班子绩效的重要内容。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能,发挥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积极作用,形成共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加强乡镇党委和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探索村党组织带动其它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聚集村级组织力量;探索在党员较多的村设立党总支、村居联合和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建立党组织等党组织设置形式。推进“红土先锋”党建品牌创建。运用项目带动、品牌带动的机制和方法,深化“三级联创”、“双争双创”,完善“组织工作创新奖”评选工作,开展争创“红土先锋”系列活动;提升社企对接、村企联盟、联建共创工作,推进机关(社区、企业)与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

  (三)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有效措施。创新干部队伍建设机制。在基层一线工作中发现干部、考察干部、选拔干部,抓好选调生、选聘生的培养、教育和管理工作;做好在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和选任乡镇领导干部试点工作,完善村干部诺言跟踪、一述双评、绩效工资等做法;创新乡镇干部管理使用办法,把主要力量和精力放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上;总结“三推两考一选”乡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试点和“两推一选”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经验,完善直选村委会领导班子成员做法,积极推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和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逐步提高村干部待遇和保障水平,健全村干部养老、医疗保险和离职补偿制度,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引导大学生到村任职。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全市农村优秀人才超市网络和农业农村人才库。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两年内完成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市、县平台和建制村终端站点建设;实施基层干部培训计划,力争乡、村干部分别在五年、三年内培训一次,培养一批带领型、致富型、科技型的干部和能人。

  (四)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健全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总结农村党员定岗定责、承诺制、党员“中心户长”、流动党员双向动态管理等做法,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服务和信息平台。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反映和重大决策征求党员意见等制度;完善发展党员推荐、公示、票决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专业协会负责人、致富能手、农村妇女中发展党员力度。健全党内帮扶机制。建立困难党员信息库和贫困党员帮扶基金,开展各种帮扶活动。

  (五)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相结合,健全完善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提升“红土清风”品牌内涵。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以良好的党风带动乡风民风建设。出台乡村干部廉洁从政等相关规定,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延伸到村。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监督管理,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监管和招投标制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以维护农民权益为重点,围绕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切实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涉农违纪违法案件。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任重道远,事关全局。全市各级党组织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开拓进取,求先行,当前锋,为开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工作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中共龙岩市委

  2009年1月5日

 

请选择您看过这篇文章后的心情:
感动 赞赏 拍砖 愤怒 搞笑 鄙视 高兴 路过
 
 新闻推荐
·中国土地资源网投稿相关约定
·惠农政策如废纸——友谊农场农工负担为何越来越重
·土地托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中国土地资源网会员权限公告
·福建晋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调查
·对“户口未迁出的出嫁女” 如何分配土地征收补偿款的思考
·中国土地资源网钻石会员充值
·西乡县国土资源局 中秋国庆两节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及安全 生产集中执法行动
·土地审批“放权”不“放松”
·山西娄烦县假招商真挖煤 发生塌方派人封锁现场(图)
 赞助商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友情连接 | 投搞启示
本站联系QQ=>编辑:有事点这里,QQ号码:794503414 业务1:有事点这里,QQ号码:511860292 业务2:有事点这里,QQ号码:282351014 网站合作:有事点这里,QQ号码:64991741
Copyright © 2008-2024 Tudizy.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土地资源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90107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