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供求信息 | 新闻资讯 | 土地挂牌 | 矿权挂牌 | 土地问答 | 土地贴贴 | 视频新闻 | 图片新闻
当前位置:土地资源网 > 投稿集萃
按“飞地经济”模式建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思考
www.tudizy.com 来源:中国土地资源网 作者:陈 皑 时间:2013-03-28 11:28:37

  我国一些沿海经济特区最早发展“飞地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飞地经济”模式由沿海经济特区逐步推向其他城市,先后在福州、广州、海口、成都、重庆等一些地方得到了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已成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飞地经济”概述

  “飞地经济”是指合作双方政府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把“飞出地”方的资金和项目放到行政上互不隶属的“飞入地”方的工业基地,通过规划、计划、建设、管理和税收分配等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的持续或跨越发展的经济模式。它既保持了现有行政区划,又突破了区域分割,是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一种有效形式和载体,也是工业园区发展中的一种新模式。“飞地经济”在推进工业化和招商引资中,可促使缺乏发展工业条件的地区把工业和招商引资项目放到行政区域外、具有综合优势的“飞地工业园区”里,其产生的产值、税收由园区和引资方按比例分成,从而实现互利双赢。现阶段“飞地经济”发展模式较好地适应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是区域发展新型工业化可供选择的现实模式和有效路径。

  二、宜宾各区县工业集中区发展现状和困难

  近几年,宜宾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全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机遇,坚持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全市工业发展、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核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发展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途径和增加就业岗位的重要阵地。重点推进了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五粮液、盐坪坝、向家坝、罗龙、阳春坝、福溪等13个工业集中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2012年,13个工业集中区先后入驻企业110余家,实现产值70多亿元,为顺利实现工业发展新跨越、推动地方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和繁荣发展、实现“美好新宜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与其他地区相比,宜宾工业集中区发展还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资金和用地“瓶颈”问题突出

  融资渠道不畅,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这是制约宜宾市工业集中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全市近3年来年度财政预算收入24-34亿元之间,地方财力较为薄弱,对工业集中区的投入极为有限。同时,由于工业集中区的投融资渠道单一,难以聚集资金支持集中区的快速发展;此外,在当前国家严把土地闸门的宏观调控政策下,争取用地指标的工作任务十分艰巨,使园区新增建设用地难度加大,工业项目用地十分紧张,用地成本不断上升。

  (二)土地投入产出强度不高

  省内有些市州招商引资入驻企业的平均用地投资强度达到了300万元/亩及以上,而宜宾市目前工业企业用地投资强度平均不到150万元/亩;2010年末宜宾市各区县每亿元地区生产总值消耗建设用地面积(土地消耗率)情况如下:翠屏区727亩/亿元、南溪区2523亩/亿元、宜宾县2623亩/亿元、江安县2671亩/亿元、长宁县2200亩/亿元、高县3036亩/亿元、筠连县1282亩/亿元、珙县1650亩/亿元、兴文县2618亩/亿元、屏山县4361亩/亿元。综合起来,宜宾市土地消耗率为1780亩/亿元,与自贡市1503亩/亿元,成都市801亩/亿元,广州市108亩/亿元相比,差距较大。

  (三)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引进的“高、新、大”等龙头项目少,土地供地率不高

  用地与资金不足导致区县工业集中区在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讯、邮政、市场、金融等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方面滞后,不能满足工业集中区建设发展的需要。而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的滞后,发展软环境的欠缺,不能为企业入驻创造良好条件,新企业、新项目难于落户,缺乏集聚效应。截至2012年,全市13个工业集中区入驻企业110余家,平均入驻企业数量不足10家,其中有8个园区入驻企业数量在10家以下。引进的技术含量高、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项目很少。部分工业集中区在招商引资中存在“饥不择食”或急功近利的现象,在引进项目时缺乏对环保、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长远考虑。

  三、深刻认识发展“飞地经济”的积极意义

  现宜宾市工业集中区建设进度已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大胆解放思想,放弃项目属地观,打破传统的行政体制限制,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市场经济规律,科学合理地配置体制资源,实现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推动宜宾市工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一)发展目标

  进一步优化全市生产力布局,整合全市优势资源、集中财力建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全市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形成全市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带动全市产业的转型和升级。通过5-10年的努力,把临港产业园区建设成为川南地区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力争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

  (二)发展思路

  充分利用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良好的区位和交通优势,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体制创新为核心,以整合资源和优化环境布局为前提,以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为动力,以推进区县合作为抓手,以提高产业集中度为目标,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式发展,不断提高全市工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三)发展“飞地经济”的积极意义

  1.有利于破解工业用地的“瓶颈”。随着招商引资的不断深入,用地的不平衡性日益凸显,一些区县已无土地可供,而有些区县有土地缺项目。实施“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在客观上打破了区县行政区划界限,拓展了工业项目布局空间,破解了用地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制约难题。

  2.有利于推进产业集约发展。不发展工业没有出路,而工业不集中发展就没有效益。实施“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加快调整宜宾市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变散点布局为特色集中布局,变“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为组团式、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实现工业经济各类资源最大化整合,生产要素最优化配置,优势产业最科学化衔接、最快化发展,最大限度地显现出聚集功能、规模效应和集约效益,可力促形成极具特色的品牌工业经济。

  3.有利于节约工业发展成本和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发展“飞地经济”,共享共用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优越的区位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一流的服务环境,可降低项目投入成本、企业运行成本。据专家估算,集中建设工业项目比单独选址建设工业项目,节约基础建设投资10%以上,而产业集聚效应可使各产业链上的企业平均降低生产成本30%左右;发展“飞地经济”的节地率一般可达到30%-50%。同时,工业项目实行用地统一管理,可促进土地合理规划、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充分保障许多好项目、大项目有地可用;也可避免同一地区不同招商引资单位,为争先招引项目而不惜在土地上竞相压价的恶性竞争。

  4.有利于招商引资创新增效。发展“飞地经济”,可为不适宜发展工业的区县提供发展平台,调动各区县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变各自为战为协同作战,催生招商规划对接、产业意向配套,联手组团、联合推介,信息共享、资源共用的联合招商新模式,提升招商成功率和招商水平。

  5.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企业集中到园区,有利于集中治理污染,提高治污效益,搞好节能减排,促进园区内循环经济发展,有效利用废热、废气、废水、废渣。

[1] [2] 下一页
请选择您看过这篇文章后的心情:
感动 赞赏 拍砖 愤怒 搞笑 鄙视 高兴 路过
 
 新闻推荐
·中国土地资源网投稿相关约定
·惠农政策如废纸——友谊农场农工负担为何越来越重
·土地托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中国土地资源网会员权限公告
·福建晋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调查
·中国土地资源网钻石会员充值
·对“户口未迁出的出嫁女” 如何分配土地征收补偿款的思考
·西乡县国土资源局 中秋国庆两节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及安全 生产集中执法行动
·土地审批“放权”不“放松”
·山西娄烦县假招商真挖煤 发生塌方派人封锁现场(图)
 赞助商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友情连接 | 投搞启示
本站联系QQ=>编辑:有事点这里,QQ号码:794503414 业务1:有事点这里,QQ号码:511860292 业务2:有事点这里,QQ号码:282351014 网站合作:有事点这里,QQ号码:64991741
Copyright © 2008-2024 Tudizy.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土地资源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90107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