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供求信息 | 新闻资讯 | 土地挂牌 | 矿权挂牌 | 土地问答 | 土地贴贴 | 视频新闻 | 图片新闻
当前位置:土地资源网 > 土地市场
调查|地力越来越弱收益越来越薄 疲劳土地谁来养
www.tudizy.com 来源:大众日报 时间:2014-02-07 11:30:11

  土地,或许是最疲劳的。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而这9%的耕地,被“喂了”世界上30%的化肥。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我国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矛盾日益尖锐,要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记者春节返乡,在山东沂蒙山区——沂源县大张庄镇西山村,进行了关于农田休养生息的小调查,但结果并不乐观。

  化肥越喂越多土地越来越僵

  冬日的沂蒙山,雪凝大地。屋内,家人围坐,喝着红枣小米粥。

  话题就由这小米粥引起。

  记者82岁的姥爷端着碗说,现在的小米粥清汤寡水,没啥滋味。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小米做的粥都黏牙。

  “那时候,半坡山岭地,只能收几担谷子;现在,一亩地就收好几担。收得多了,味道反而差了。”

  记者的父亲接过话茬说,现在是用化肥催起来的,这地年年不歇息,都变僵硬了、不活泛了,咋能长出好吃的东西?

  “八十年代,种粮食,一亩地撒20斤化肥,庄稼就长得壮;现在喂200斤化肥,还不顶用。”记者的邻居娄成安,75岁,是位种地的老把式。他说,地里喂的化肥一年比一年多,否则产量就往下掉。

  化肥一多,作物就如打强心针一样长起来,但抵抗力差。娄成安说,抵抗力弱,病虫就多;病虫多,就打农药;病虫慢慢有了抗体,打药的次数和种类就增多。化肥越撒越多,农药越打越多,土地越来越累,形成恶性循环。

  在土里忙碌了一辈子,姥爷说,小时候走在地里,像踩在棉被上,现在是踩在硬板子上。以往,地里蚯蚓一团一团,现在少多了;早些年,秋天能在地边捉不少蚂蚱,现在少见了,想吃油炸蚂蚱,要买人工养的。

  传统养地模式为何渐行渐远?

  说起养地,六十年前的农民是怎么做的呢?姥爷说,记得小时候,家里有“留春地”。田里种几年庄稼,就休一茬,让地缓口气。此外,还有轮作制。五六十年代,生产大队种一年小麦玉米,再种一年高粱棉花,让土壤养分调节。

  到后来,休耕、轮作都消失了。十多年前,山地植上了果树,粮田栽上了葡萄,桃树、苹果、葡萄常年生长,无法轮作,田地只能年年劳作。

  土地休养,除了耕作方式,还可以靠施肥。“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二十年前,山村100多户人家,家家养猪牧羊。如今养猪的,却已不足10户,羊的数量也大减。秸秆养殖、畜肥还田生态循环模式,渐渐断裂。

  尚存的养殖,模式与原来大不相同。李霞是村里的养猪大户,几十头猪的粪便却仅够她自家地用:以前养猪喂糠叶、杂粮,一头猪吃十几斤食;现在喂精饲料,一天只喂4斤,且吸收充分,粪便量锐减。

  田里的有机肥,8成以上从邻县、邻镇的养殖场购买。而这类肥料,也有些问题。父亲说,养鸡场为消毒,撒入不少火碱,一些粪便含碱量高,对土地不好。

  影响土粪使用的,还有成本。西山村村支书娄合君说,土粪使用集中在春秋,价格波动大,一车鸡粪从几年前的100元涨到350元以上。用土粪还要投更多人力。桃地里施粪,要挖深沟,一个劳力,一天只能撒半亩地;如果撒化肥,一天能撒二亩多地。

  用土粪,农民要算收益账。娄合君说,种一亩桃,土粪需要一车,化肥要200斤以上,产量才能有保证;而化肥量一旦减少,土粪即便翻倍,桃也长不了个,产量大减。

  土地老了,谁来养它?

  休耕、轮作难实现,传统养地渐行渐远,测土配方,改良土地,成重要选择。

  然而,这一模式,也遇到了新问题。

  五六年前,三姨夫娄树银所在的娄家铺子村,农业部门曾免费给测土配方。在田地里随机选6个点取土,一个月后给一张检测单,建议用哪种肥料。“可使用效果却不明显。”三姨夫说,果园与粮田不一样,农民围着果树施肥,用肥不匀,选土点不同,结果就会差异很大。而测土配方后,改良需一个过程,但农民要见效益,一年不见效,就不再信这东西了。

  其实,即使不测土配方,农民也知道用土粪对田地好。娄合君说,但问题是,农户即使少用化肥多用土粪,产量下来了,质量上去了,而价格不上去,农民咋赚钱?

  三姨夫对此深有同感。他种了些山楂,用化肥的,品相好,九毛钱一斤。有几棵在地角旮旯,没用化肥农药,果子瘦瘦小小,可味道纯正。与收山楂的商贩说,这是天然野山楂,商贩呵呵笑了,说一斤只给四毛钱。

  当然,无论如何算收益,目前的种地模式已难以持续。父亲说,化肥价格一路向上冲,而桃价原地踏步,苹果价与三年前相比不升反降。如扣除农民自身劳力成本,伺候这桃园实际已赔钱了。果子产量既定,化肥连年增加,这样下去,种林果越来越不划算。村里去年有两户人家,把桃园舍了,外出务工了。

  “希望大公司进来,带头搞品牌农业,否则,靠我们这帮五六十岁的老农民,这地只能越种越薄,越种越没收益。”娄合君说,可放眼全镇,只有离村十多里地的一个村,有位企业家返乡,包了几百亩地搞起了生态农业游。对于镇上数万亩土地而言,这样的机会还是可遇不可求。

  正月初六,又一场雪落下,大地一片苍茫。

  就在记者与三姨夫聊天时,一位村民到他店里,买几袋化肥。趁雪还在地里,撒上化肥后,他也要到城里去打工了。(娄和军)

 

请选择您看过这篇文章后的心情:
感动 赞赏 拍砖 愤怒 搞笑 鄙视 高兴 路过
 
 新闻推荐
·中国土地资源网投稿相关约定
·惠农政策如废纸——友谊农场农工负担为何越来越重
·土地托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中国土地资源网会员权限公告
·福建晋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调查
·中国土地资源网钻石会员充值
·对“户口未迁出的出嫁女” 如何分配土地征收补偿款的思考
·西乡县国土资源局 中秋国庆两节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及安全 生产集中执法行动
·土地审批“放权”不“放松”
·山西娄烦县假招商真挖煤 发生塌方派人封锁现场(图)
 赞助商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友情连接 | 投搞启示
本站联系QQ=>编辑:有事点这里,QQ号码:794503414 业务1:有事点这里,QQ号码:511860292 业务2:有事点这里,QQ号码:282351014 网站合作:有事点这里,QQ号码:64991741
Copyright © 2008-2024 Tudizy.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土地资源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90107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