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供求信息 | 新闻资讯 | 土地挂牌 | 矿权挂牌 | 土地问答 | 土地贴贴 | 视频新闻 | 图片新闻
当前位置:土地资源网 > 每日动态
乡村振兴看青海|走进“土乡”看小康
www.tudizy.com 来源:央广网 时间:2022-05-19 09:55:43

  央广网互助5月17日消息(记者滕萌通讯员陶成君李义霞)地处青海省东部的海东市互助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因此也有“土乡”之称。

  张家盘绣园里,土族阿姑赶工忙;磨尔沟村上,党建引领促发展;哇麻村头,农旅融合迈开新步伐;蔡家堡乡群众,走上幸福康庄路……

  记者在互助采访时看到,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在这个最美的时节,通过镜头,记者带您一起看互助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乡土故事。

  在互助县红崖子沟乡张家村盘绣园里,村上的妇女们聚集在一起,制做盘绣工艺品。五彩的绣线,灵巧的双手,绣出了一幅幅精美的作品。自2021年盘绣园建成以来,村里越来越多的绣娘闲暇时会到这里切磋盘绣技艺,创新盘绣工艺品,让指尖技艺发挥经济效益,鼓了钱袋子,暖了心窝子,绣娘用巧手“绣”出了幸福生活。

  张家村是一个土族群众聚居的传统村落,保留了土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民俗文化。盘绣在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村上的妇女们世世代代传承着独特的盘绣技艺。

  2021年9月,张家村“两委”因地制宜,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在县乡两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盘绣园,为村上的绣娘提供了就近务工增收的平台。乡党委、政府充分挖掘土族民族文化潜力,传承、保护与开发民俗旅游,为全村群众开拓出一条可持续的增收道路。

  张家村党支部书记张顺贵告诉记者,自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来,村里对传统村落和巷道设施进行了保护,重点打造民俗文化展览区,将传统美食、民俗、旅游、农耕文化融为一体,并对盘绣园进行提档升级,拓展唐卡等多种艺术产品的制作。同时对村里的绣娘、传统美食从业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增加收入。

  据盘绣园负责人张建梅介绍,自从有了盘绣园以后,村里的绣娘有了固定的工作场所,加上多次培训,订单质量提高了,花样也变多了,目前盘绣园有固定绣娘40人,分散绣娘也有20多人,绣娘们在家门口挣上了钱,建园以来共收到订单200件,绣娘的平均月收入有1300多元。

  与此同时,红崖子沟乡党委政府持续努力打造“地域民俗风情、土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保护与乡村旅游产业相融的特色村寨”,通过优化环境、挖掘特色、培育业态,进一步促进全乡产业发展。“我们将以文旅融合、传统手工艺传承保护、民俗发展、特色餐饮、集镇建设、规模化养殖等方面为聚力点,扎实推进‘五大’振兴,最终实现红崖子沟乡发展美、环境美、人文美、家乡美、生活美的‘五美’发展目标。”红崖子沟乡副乡长赵倩钰说。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绘就出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互助县南门峡镇磨尔沟村自2021年被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以来,通过项目的带动和帮扶单位的支持,以旅游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全村的旅游产业发展蒸蒸日上,村民也吃上了“旅游饭”,日子越过越红火。

  磨尔沟村是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的结对帮扶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先后投资2900万元,打造了磨尔沟乡村生态旅游景区,依托南门峡生态旅游资源,建立了吃、住、游、乐、购的生态观光旅游综合体,推动了田园风光生态旅游产业和乡村振兴发展。随着景区的打造升级,越来越多的人到这里来旅游,更多的村民参与到景区建设和发展中,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吃上了旅游饭。2021年年底,磨尔沟村先后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磨尔沟村党支部书记王宝军告诉记者,这几年,磨尔沟村以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为契机,实施好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与此同时,南门峡镇也把培育和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作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务来抓,在推动各村特色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中重点发力,积极谋划,争取资金,完善各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有力助推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建设生态、文明、富裕、和谐南门峡增添了新的活力。

  “我们将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实施木栈道、采摘大棚、儿童娱乐设施等项目的建设,大步迈开乡村振兴的步伐,努力将磨尔沟村建设成为国家级旅游目的地,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村民的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王宝军说。

  南门峡镇磨尔沟村“第一书记”王国鹏也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今后将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作为磨尔沟村的一个支柱产业。依托村里的生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积极协调解决好在乡村振兴发展当中存在的短板和重点问题,为打造高原生态国际旅游目的地添砖加瓦。”

  走进互助县丹麻镇哇麻村,一座座农家院落错落有致地依偎在山脚下,通往村民家的水泥路面干净、整洁,路两旁栽植的青海云杉已经泛绿,呈现出一派新农村新景象。去年旅游热季,村里的乡村旅游点游人如织,大家在观赏美景的同时,品尝着各种特色小吃和农家饭。

  推进农旅融合是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自哇麻村被确定为互助县级乡村振兴旅游示范村以来,哇麻村以“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为基本定位,打造了“秀美哇麻”古台景区。依托哇麻古台景区生态旅游资源,哇麻村通过能人带动、项目支持,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深入推进农旅融合,迈开了乡村振兴的新步伐。

  同时,哇麻村坚持以党建引领促乡村振兴,通过党员积分制管理、党员亮身份等方式提升党员整体素质,坚持落实“三会一课”、固定党日等制度,强化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在产业方面,哇麻村依托古村落和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带动全村群众发家致富。

  哇麻村党支部书记李成明告诉记者,目前,景区修砌堡坎300多立方米、边沟400多米,改造院落8户,完成墙面粉刷20户。“我村要依托哇麻古台旅游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让更多的村民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增加家庭收入,共同走上乡村振兴的幸福大道。”李成明说。

  走进位于宁互西路的互助县蔡家堡乡刘李山新村,亮黄色的外墙,崭新的二层小楼映入眼帘。宽阔的新村广场上,老人们齐坐在花圃旁唠家常,小孩们在健身器材旁高兴地玩耍。

  新村大门右侧墙上展示了几张对比鲜明的照片,一些是村民们曾经的家,大山里破旧的木瓦房;另一些则是在塘川镇上山城村境内的新家,一栋栋崭新的二层楼房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宽敞的道路边,黄色的外墙上“搬出大山奔小康,幸福不忘共产党”几个大字格外显眼。

  蔡家堡乡刘李山村位于典型的浅山干旱地带,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产业发展滞后。“行路难、吃水难、务工难、致富难、上学难”成为困扰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依托精准扶贫好政策,刘李山村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搬迁后,“五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新村区域优势十分明显,发展潜力明显提升。

  为做好搬迁“后半篇文章”,蔡家堡乡各搬迁村因地制宜,各显所长,努力破解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瓶颈,为搬迁群众叩开了一扇扇脱贫致富之门。刘李山村确立了“种、养、菜、出”的产业发展思路,把山上可耕种的土地和闲置的小学全部利用起来,与“非粮化”工作紧密衔接,积极培育种养大户,发展蔬菜种植、牛羊养殖项目,同时大力发展以劳务输出、运输等为主的二三产业,让搬迁后的村民有产业、能致富。

  刘李山村“第一书记”陈国盛告诉记者,目前刘李山村培育种植大户16户,年内将建成牛羊育肥基地一处,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建成蔬菜种植大棚7座,项目建成后可满足本村和周边群众的蔬菜供应需求。

  此外,村上还在劳务输出上做文章。刘李山村共有852人,常年外出务工320余人,劳务输出以零星外出务工为主。村党支部将积极探索订单劳务、家政服务劳务等方式,通过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初步预计可带动本村80余人就地务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

  【记者手记】: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在互助县各乡镇和村落采访时,记者最大的感受是,土乡大地上,一幅幅村美人和的画卷在宜业宜居的乡村绘就,美好生活在乡村振兴中铺展。通过记者的所见所闻,看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看到了脱贫攻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也看到了农村生产生活发生的显著变化和群众实实在在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请选择您看过这篇文章后的心情:
感动 赞赏 拍砖 愤怒 搞笑 鄙视 高兴 路过
 
 新闻推荐
·中国土地资源网投稿相关约定
·惠农政策如废纸——友谊农场农工负担为何越来越重
·土地托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中国土地资源网会员权限公告
·福建晋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调查
·对“户口未迁出的出嫁女” 如何分配土地征收补偿款的思考
·中国土地资源网钻石会员充值
·西乡县国土资源局 中秋国庆两节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及安全 生产集中执法行动
·土地审批“放权”不“放松”
·山西娄烦县假招商真挖煤 发生塌方派人封锁现场(图)
 赞助商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友情连接 | 投搞启示
本站联系QQ=>编辑:有事点这里,QQ号码:794503414 业务1:有事点这里,QQ号码:511860292 业务2:有事点这里,QQ号码:282351014 网站合作:有事点这里,QQ号码:64991741
Copyright © 2008-2024 Tudizy.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土地资源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90107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