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廪实,天下安。 9月的长春大地,迈进了秋收的“门槛”,金灿灿的田野里迎来了又一个收获季。 从“十二五”末期的180亿斤阶段性水平,到“十三五”末期的190亿斤阶段性水平(不含公主岭);从2021年的247.3亿斤,到2022年的248.5亿斤,从“十四五”初期的240亿斤阶段性水平,到如今的突破250亿斤大关……这是长春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交出的时代答卷,牢牢端稳的饭碗里盛满了“长春粮”。 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2023年,是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攻坚首战之年,长春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2500万亩,全市粮食产量达到254.91亿斤,增幅2.59%,对全省的粮食贡献率达30.4%。 粮食贡献绝不仅仅在数量上,长春的粮食更有质量。近两年,我市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面落实全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扩良田、用良机、育良种、施良法、谋良制……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长春扛稳“国之大者”重任在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作为黄金玉米带、水稻带上的农业大市,长春市已连续多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所辖六个县(市)区都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牢记嘱托,长春这个黑土地上的大粮仓,正向着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目标勇毅前行—— 践行藏粮于地 良田亮出高产“颜值”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行走在长春广袤的田野,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一块块精心打造的高标准农田,已成为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今年,长春市重点推进238.9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6月份新增高标准农田203.51万亩。 在公主岭市二十家子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通过开展水源井、输配电、排水沟渠、土壤改良等项目建设,昔日贫瘠的农田有了沃土良田的潜质。“修渠、建路、打井、平整土地,每项对咱来说都是大好事,在高标准农田上种地,准保能有个好收成。”当地农民感叹道。 建设高标准农田,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近年来,长春市紧密结合耕地资源实际、农业生产实际,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重点围绕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等领域,持续加大投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来到位于双阳区齐家镇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放眼望去是整齐的田间生产路、灌溉渠道和防护堤岸,平整的地块一眼望不到边……2023年,长春市在省内率先启动1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工程化试点建设,探索“政府主导、示范引领、企业实施、市场运作”模式,加快普及应用农业物联网、水肥一体化、土壤改良等先进农业技术。 随着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工程化试点等一批标志性项目陆续建设完成,截至今年6月底,长春市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达1249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56.39%。 农机装备助力 良机注入“硬核”动力 “一台农机能顶十几人!”装载着定位系统的免耕播种机,每天完成上百公顷作业的植保无人机,一次性完成多项作业环节的联合收割机……位于农安县合隆镇众一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的农机库房里,一台台现代化农机目不暇接。见证了粮食生产发生巨大变化的合作社负责人陈忠国不禁感慨,“10多年前那会,刚刚普及机械化,哪像现在,清一色的现代化大型农机。” 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也是粮食增产的重要手段。过去一年,长春市全面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安全水平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截至2023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257.36万千瓦,综合机械化水平在95%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我市的牵引玉米免耕播种机保有量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位……农业机械在提单产、增效率、降成本、节粮减损等方面立下汗马功劳。 在享有“天下第一粮仓”美誉的榆树市,春耕期间天雨专业种植合作社实现了12垄免耕播种机的精准作业。“经过几年实践,我们发现大型农机体积大、重心高,难以保证作业质量。”今年,通过引进加装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和远程操作系统,合作社对农业机械进行全方位升级,“只要设定好线路和地块,农机就能自动驾驶作业,更不会出现重播、漏播现象。”合作社负责人丛百元说。 如今,随着长春市6个县(市)区先后被评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我市整建制率先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一台台现代化农机正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黑土地注入“硬核”动力。 攥紧农业“芯片” 良种扎根成色更足 种业是粮食之基,攥紧这张农业“芯片”,就攥住了粮食安全的关键。 在位于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鸿翔种业检测中心,检验员正对种子的发芽率、净度、水分、纯度等四项质量指标进行评估分析,通过低温检测和常温检测后,只有出芽率合格的种子才能“出厂”。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一家集农作物新品种研发、种子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他们在公主岭制种面积达2.4万亩。 把种业做成“大产业”。近两年,长春市以公主岭种子产业为基础,以吉林长春国家农高区为核心,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国家现代种业产业园,加快推进先正达集团中国春玉米研发中心、鸿翔种业硅谷园等一批种业项目建设,并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业的深度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目前,农高区种子年产量实现1.48亿斤以上、持证种子生产企业达55家,已成为东北地区种子生产经营销售集散地。 随着一粒粒国产种子扎根,育种无疑是种业振兴中最核心的部分。去年,长春市启动实施种业振兴工程,生物育种产业化试点有序推进,公主岭市、德惠市被国家确定为试点县(市),共承担试点任务94.4万亩,通过加大补贴力度,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种粮大户签订协议,落实生物育种产业化试点面积和地块。 落实藏粮于技 良法种出别样“丰”景 “要想粮食增产,必须得用好技术!”榆树市晨辉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臣口中的“好技术”,正是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现在合作社经营的6000多亩土地,不仅全部实行保护性耕作,还对配套的‘精准条耕’技术进行了升级……”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12年里,晨辉合作社的粮食产量稳步提升。 用秸秆给土壤做“棉被”,让耕地更“有劲儿”。过去两年,我市结合黑土面积广、秸秆产量大的实际,创新推出以“秸秆覆盖还田+精准条带耕作+苗期深松施肥”为主要技术要点的保护性耕作“长春模式”。 “只种地、不养地”,是影响和制约粮食生产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推广蓄水保墒、培肥土壤、节本增产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如今这项技术已被列入我市首选和主推的农业生产重大技术。今年,全市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超过1200万亩,占玉米播种面积的50%以上,榆树、农安等地都跨进整县推进行列。 技术“翻新”才能多打粮。在九台区龙嘉街道饮马河村,凤财合作社通过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了合理密植。“选种耐密植玉米品种,播种密度从每公顷6万多株提高到8万株,公顷产量有望突破3万斤!”合作社理事长张凤财说。 推广应用现代农业技术,把粮食产能留在地里。今年,长春市示范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面积达566.45万亩,水稻稻瘟病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赤眼蜂防螟等农业技术推广基本实现全覆盖。通过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害”、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模式,目前全市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 培育经营主体 良制深挖增产潜力 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主力”。培育好这群“生力军”,筑牢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让粮食生产的动力更足。 规模化集约土地105万亩,作业成员主体发展到488家,服务农户7万余户......在农安县,吉林省乾溢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是行业中当之无愧的“巨无霸”,将分散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种粮大户联合起来,构建起“联合社+合作社+家庭农场+基础农户”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去年,联合社被确定为全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100余成员社被评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站。 如同乾溢联合社,我市各类新型农业服务主体,通过建立完善的“联农带农”体系,将粮食生产服务领域向纵深拓展。过去一年,长春市新创建省级示范农场246家、省级示范合作社124家;市级示范农场357家、市级示范合作社217家,开展了8个县级、36个乡级、124个村级的三级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试点。 农业社会化服务让粮食生产如沐春风。土地托管、土地流转、土地入股……近两年,我市主推面向小农户、灵活多样的农业服务,通过代理耕、防、种、收等农业生产环节,破解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咋种好地”的隐忧,也解决了农民不愿种、种不好,以及土地撂荒、粗放经营的难题。 在全市4万多个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下,长春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42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9%,粮食生产正朝着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现代化大农业雏形轮廓开始显现。 插上科技翅膀 智慧农业大潮涌动 农忙时节,农机手悠闲地坐在操控台前指挥,不用驾驶农机就能按照规定路线作业……这样的无人驾驶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发生在榆树市黑土地家庭农场的真实场景。“加满油、选好地,农机就可以自己干活了!行进速度多少、株距远近、有无遗漏,现在完全是自动监测。”让农场负责人李立新赞叹的还远不止这一点,“通过农机上的传感器还可以进行数据监控、采集,把控农机作业轨迹、位置、面积以及时长,粮食生产更精准、更高效。” 智慧农业是现代化粮食生产的发展趋势。利用物联网、大数据、5G等信息技术,长春市加快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和农业大数据融合,积极推动智能农机与智慧农业、云农场等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互联网+农机作业”,实现了农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来到位于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无人农场,技术人员手持笔记本电脑,正在预设今年的收割点位,及时调整作业参数、作业面积、作业时间以及作业线路,秋收后将按照预设程序投入作业。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陈国双表示,无人农机春种秋收都很在行,直线定位精度能达到厘米级,今年他们的无人农机耕种技术示范推广面积达到1万亩,预计增产5%左右。 加强智能化农业场景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近几年,长春市重点围绕玉米、水稻等作物,建设生态无人农场试验基地,分别在农安县和公主岭市组织开展了农业生产全过程无人作业试验,相继展示了耕、种、管、收等环节无人化作业1400亩,实现了节种节药节肥、省水省电省人工、增产增效增收,打造出可复制易推广的绿色生态、高效环保的无人农场新模式。
|